壟 耘
米脂是以“文化”名世和存在的。
在榆林界域上,米脂最“文”,種學績文,枕典席文,以至文英斐茂,文質彬彬。好一個“文”字了得。
從惠家砭開始
米脂的歷史是從惠家砭開始的。北宋年間,一戶姓惠的人家在這里落戶,就取名惠家砭。村子就坐落在一條“砭”上,陜北的砭,就是一個緩坡,坡下或是一個土崖或是一個石崖。也可見,對于米脂,第一等功臣是惠氏。
后來發展為畢家寨。米脂創世民謠云:先有惠家砭,后有畢家寨。先有畢家寨,后有米脂城。到了畢家寨,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和氣勢,遠非惠家砭可比了。寨子與村莊的區別,就是軍事。
宋寶元二年(1039)更名米脂寨?!懊字边@兩個漢字符號第一次浮出水面。第一次永遠是最難也最珍貴的,陜北的地名大多因了軍事,如定邊、靖邊、安邊、安定……唯有米脂,回歸了本初,回到了人的第一生存需求——粟——谷子?!叭f物谷為王”嘛。由谷子,而小米,而米汁,而如脂,天天和“米”打交道,和“米”結下了深厚的情感,所以,就取“米脂”為名。不要說“米”土氣,不要說“米”粗糙,不要說米脂人惟“吃”為先。米脂人不好高不騖遠,耕著腳下的土地,碾著石碾上的谷子,喝著入口的米汁,并將其作為響當當的“名字”載入史冊。這就是本色的米脂人,有文化的米脂人,文化不是拿腔作調的咬文嚼字,是本色求實的腳踏實地。
真正拉開米脂縣序幕的是米脂城。宋崇寧四年(1105),米脂寨改稱米脂城。寨與城,是里程碑的跨越,那時的寨很多,只要是大的村落,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為軍事抵抗計,就修筑寨子。城則不那么簡單了,它要達到一定的人口數量,經濟繁榮到一定程度,還要具備城市的基本骨架,有街,有巷,有市,這些街巷又有強大的城墻作為掩護框撐起來,對外具有相當的對抗功能,而且具有一定的發展前景,才可以稱“城”。一般來說,有了城,下一步的“縣”就是理所當然的時間問題了。
果然,元太祖二十一年,即金正大三年(1226),設立米脂縣。清光緒《綏德府志》載:米脂“金縣名。本宋米脂城,以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其米汁淅之如脂,故以名城。金升為縣,因宋舊名也?!?/span>
米脂縣一經成立,就一路向前,坐未改名,浩浩蕩蕩,一直走到今天。米脂全盛時,是很輝煌的,疆域相當于現在的三倍,東與葭州毗連,南與綏德州接壤,北部至長城沿線以外,西至黑河子、小理河源頭(今橫山境內)一帶。明弘治《延安府志》載,米脂縣“形據山川,境連沙漠”。直至成化七年(1471),榆林設衛,現在榆陽區的大部分地區才劃出米脂縣境。至雍正九年(1731),橫山設立懷遠縣,今橫山區的大部分地區才脫離米脂縣。至民國三十三年(1944),子洲縣設立,今子洲的部分地區才逸出米脂縣。擴開我們的歷史視角,可以看到,早在米脂縣未建立之前,“米脂川”已先一步或早已進入名家的視野,如宋代大詩人蘇軾在《聞種諤米脂川大捷》詩:聞說將軍取乞銀,將軍旗鼓捷如神。應知無定河邊柳,得共中原雪絮春。
我們不妨將視野再往遠拉,北周保定三年(564)置銀州。爾今,在米脂城南摩崖石刻有民國總統徐世昌手書的“古銀州”。雖然銀州州治不是現在的米脂縣城,但米脂始終是銀州的核心腹地,說到古銀州,就繞不過米脂縣。
古城窯洞博物館
走進米脂古城,就走進了窯洞博物館。世界上博物館很多,且多是室內。室內畢竟是有限的,容積再大,能裝多少?且要把所有的窯洞類型全裝進去,絕無可能。但米脂古城實現了,且將所有的窯洞類型一網打盡。這不是有意的,是無數代米脂人不自覺地在求生存狀態下的自覺行為。
這個“館”也實在太大了。地當館基,天當館蓋,艷陽高照、風侵雨蝕,幾百年走過來了,走得步伐堅定、昂首挺胸。
中央美院教授靳之林先生說:“陜北窯洞是全世界的代表,而米脂是最突出典型的。米脂窯洞資源是陜北的財富,米脂窯洞古城個性特色太鮮明了?!?/span>
現在有一個很時髦的詞,叫“地標建筑”,米脂古城的地標建筑就是窯洞。
以窯齡計,最古老的當屬元代,也就是說,米脂建縣始,這些窯洞就有了,它是米脂建縣的最早見證者,它睜著一雙慧眼,親眼目睹了米脂從元代走到現今的每一印步履。雖然它已經很蒼老了,窯面上坑坑洼洼,窯內里斑斑駁駁,但因它背靠大山,底坐黃土,依然精神抖擻,窯魂不散。
窯洞鼎盛期在明清。這時的窯洞類型已經很齊全了,有土窯,它是囫圇從黃土里挺生的,依著土層,用镢頭一撅一撅斬下立面,然后鑿土成窯。窯面是土的,窯里是土的,炕是土的,灶是土的,窯臺是土的,腳地是土的,窯頂是土的,院子是土的,連抹灰的泥也是土的,總之全是土。別看它土,它才是正宗的窯洞鼻祖,而且真正的冬暖夏涼,尤其夏天走進去就是天然的空調裝置,無污染、無耗電,囫圇身一躺,就是神仙一覺。
當然,進化是必然的,進化就是文明,就是美化,于是人們就在土窯上掛彩,這個彩就是“接口”。在土窯面上接一個石面子,就像原始人從赤身裸體進化到蓑衣麻布,“文明”就開始出現。人的衣衫馬的鞍帳,立刻就來了精神。再加上石板窯檐,可以防止窯面受損,延長使用壽命。
再進一步,是石窯洞。石窯洞就很有些講究了,最要緊的是“面子”。這面子分三種,第一種是粗鑿活,是用一把石匠錘子搗出來的。錘子上有刃,一會捶、一會搗,一會劈、一會削,就把一塊毛石鑿成了可用于安放在窯洞面子上的料石了。用這樣的石料砌筑的窯洞就叫粗面石窯。因為省工,費用就低。第二種叫斜鏨活?!扮Y”是安放在一個鐵碗上的像箭似的一個鐵鏃,石匠先要將石料鑿成粗面,然后再用細鏨“出”,出就是細鑿,就是用技術和耐心的時候,鑿出大約六十度的斜角。如此的料石安放在窯面上,窯面就成了一幅畫,一副斜紋繪制出來的石頭畫,就成了一種藝術。第三種是在第二種技術上的再進一步,鑿的不是斜角,是直角,九十度的直角,石匠的手藝就體現在是不是直,越直越好,端直,就是功力,主要靠腕力。有那高超的石匠,鏨出的線條比數學老師用直尺畫出來的線條還直,而且一整塊石頭上全是端直一溜的平行線,齊刷刷、直矗矗。那已不是石料了,是工藝品,是立體的、多維的藝術品。
再后來,出現了磚混結構。由于磚瓦的土坯底質,由于磚瓦燒造的可塑,由于磚瓦的顏色變幻,在裝飾性上比石頭具有了優越。于是就在檐頭上加了磚,米脂人叫“挽檐頭”。更多是在屋脊上,有了專門的繪制圖案的屋脊磚,各種花鳥、草蟲紋繪。尤其是在大門上,磚鑄的瓦當,滴水、墀頭、吻獸、神龕、影壁……讓整個院子生動活躍起來。窯洞的結構形式也愈來愈多,有直筒窯,拐窯,枕頭窯,爽蹚窯。還有一進兩開式,一進三開式。更有窯上窯、窯下窯、窯套窯……
米脂人是講文化的,文化的表征體現在窯洞院落空間結構的設計上,多的是單排式、夾角式、三合式,最講究的是四合式。四合式院落中最高級別的是明五暗四六廂倒座式。明五是窯洞組合的核心,在正面,在首陽,屬于家族的最高者居所,數目為五,因為五的吉祥喻旨是:五子登科。暗四是正窯的補充和輔助,或較正窯縮回,或較正窯矮小,寓意也不一般:四喜盈門。六廂窯和正窯呈直角分排兩廂,位置也就矮于正窯,為子女所居,取意:六六大順。倒座式面對正窯矮于廂窯,是傭人長工等的居所,所以可以稍微隨便一些,但須單數,不能成偶。四圍合包,就是一個和諧的院落,也是一個融和的家族連綿。
華嚴寺十二號高家大院是保留較完整的一院。大門高聳,兩翅展出,頂呈小字,尖狀突出,兩柱頂端是兩個大圓球。進得大門,是大型磚雕影壁,門兩側是一明一暗的柴炭房。院落坐東北面西南,寬展敞亮,占地一畝有余。正面是明三暗二五孔窯,上有遮陽避雨的穿廊,閃出窯面三尺,挑石雕鑿云勾,再上是橫梁、貫椽、泥土、瓦片、花墻。正窯南側有一月亮門,門外是一條小巷,上下兩端建有小窯,小巷同時是上窯垴畔的通道,窯的東西和下方各有三間廂窯。典型的還有古城西大街高家大院,北街51號高秀棠家明式祖宅,東街24號高祖融家大院……
走進米脂古城,入眼的全是窯洞,東一院、西一院,左一套、右一套,南一層、北一層……除了窯洞,還是窯洞。這些窯洞組合,并沒有預先的規劃,都是就地取材、因勢而筑,參差錯落,左扭右曲,高高低低,無章無矩。幾百年下來,窯洞形成了院落,院落形成了街道,東街、西街、北街、南門街因時因地而次第形成。真乃“三山圍山水,四街串古韻?!睆呐既坏奖厝?,自然而然,肆意而又詩意也?;蛟S是天意,或許是隨意,看似雜亂無章中,卻奇異地組合凝型為現在這個“亂石鋪街”的“草書”章法城市。
這些,都得益于古城的自然地理地貌,老古人說,是古城的風水。古城背靠蟠龍山、翔鳳山,南靠文屏山,左帶流金河,右襟飲馬河,面臨無定河,臨川枕阜,依山傍水。從古至今,先建上城,再建下城,萬歷年間,打通上下城,連為一體,周長五里,建東、南、北三座城門,惟未設西門。所以才留下民謠:遠照米脂一座城,近照米脂無有西門,盤龍山上栽旗桿,西角樓壓著九條龍,老鼠刨、狐子拱,出了個闖王李自成。其實是為防水患。
再而后,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建房舍,列市肆,商賈云集,居附日多”,不得不再興擴城。然經費拮據,不得已在城墻內側修窯洞出售。這是中國最早政府行為的商品房出售記錄,也是上千年米脂窯洞歷史傳承生發出的創造性賡延,還是米脂人迫不得已中聰明才智的一舉兩得行為。
2008年,米脂古城被評為陜西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米脂古城老街被評為第四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2014年,米脂縣被聯合國地名保護組織中國組評為千年古縣。
米脂婆姨
“米脂婆姨”已經成了一種品牌,這個品牌不是現在形成的,是歷史鑄就的。
起始于三國時期的貂蟬。貂蟬之名隨著《三國演義》的家喻戶曉而被推舉為中華的四大美女之一,但真正的貂蟬是否實有其人,依然是個謎。但在米脂不是謎,在米脂縣杜家石溝鄉艾好灣村,遺留著貂蟬出生并長大的窯洞——貂蟬洞。洞口不大,幽深,明顯遺留有米脂窯洞的痕跡。多少旅人不遠萬里來到這里,看著那個深邃的洞口,想象著那個貌似天仙的美女在洞里的生活,思緒就一日千里回到三國時代,然后盡興而返。
接承者是李建候《永昌演義》和姚雪垠《李自成》里塑造的高桂英。李自成夫人高桂英的形象高大奇岸,超過很多男性角色,始終伴隨闖王左右,不僅料理生活,更多的是參與輔助戰事,讓這一“婆姨”形象熠熠生輝。真正讓“米脂婆姨”這一品牌閃亮的是民國時期。在整體男性主導的主流社會,在偏僻閉塞的塞上古城,大膽走出了一批“米脂婆姨”。她們在文化的催生下,萌生了自身解放的啟蒙自覺。第一所女校的創辦,無疑是這種啟蒙的搖籃。早在1919年秋,米脂女校教師高佩蘭發起組織“天足會”,會員30多人,走出家庭,走上街頭,倡導女子放開足,剪短發,進學校,不戴紗,自己解放自己。不要小看一雙“足”,它是幾千年來對女性最大的束縛,它捆綁的不僅是足,而是視野,是胸襟,是戶外的行動,它將女性禁錮在家庭,禁錮在鍋臺,禁錮了一顆無法任何遠足的心靈。所以,渴望“天足”,渴望的是老天對普天之下人類賦予的天性成長,意義早已超出了一雙“足”的世界。1927年劉芝蘭、高麗英等將虐待女兒的呂氏揪到大街上批斗,喊出了“婦女解放”的大膽呼號。1927年創辦三民二中,與榆林中學、綏德師范并駕齊驅,再一步將女子引入知識殿堂。上世紀三十年代初,一批少女走出家門參加了紅軍,否定了“戰爭讓女人走開”的千年古律,和男子一樣拿起槍桿而雄赳赳的颯爽英姿??邕M陜甘寧邊區時期,一大批尚未畢業的米脂女子撂下課本,“腳不纏、發不盤,剪個帽蓋搞宣傳,當上女兵翻大山,跟上隊伍上延安?!钡谝粋€鮮亮的是張梅,她走在延安街頭上聽說延河水都來回打旋慢了節奏……由于她們有知識有文化,很多都成了文藝人才,在《白毛女》上演的高潮期,初步統計,扮演“喜兒”成功的米脂女子就有近30名。其時,延安街頭一遇見漂亮女子總有好奇者訕問,“哪里的?”回答幾乎一個口徑——“米脂的?!泵字乓叹褪沁@樣成為一種現象,她不是單個,不是一人,是一個群體。在整個革命時期,在那個延安時代,她讓“米脂婆姨”走出了米脂,走向陜甘寧邊區,走向全國。細想,陜北不僅米脂,處處出美女,只是米脂婆姨上了學、識了字,有了文化,才登上了文藝舞臺,登上了革命舞臺,直至登上政治舞臺。尤其是那些婆姨,后來或者是自己或者是丈夫,都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讓這種現象更加濃重地涂上了一層色彩,更加閃閃發光,持續增加能量。
可以說,是知識推出了“米脂婆姨”,是文化成就了“米脂婆姨”。
“官吹”
陜北各地都有吹手,惟米脂第一,因為米脂是“官吹”。那是皇帝認可了的,打上了官家的印記,自然非同一般了。也是迫不得已的偶然。那是清末的一日,學臺大人要來米脂巡視,如何迎接,難倒了縣官,偏僻小縣拿不出什么好的方式去迎接。情急之下,下吏建議,不如用常石畔常聚財兄弟“小五班”吹手去迎。常氏兄弟不敢怠慢,拿出看家本領,從十里鋪迎接學臺大人起,一口氣吹到了米脂城縣衙門前。學臺喜不自勝,迎接方式新鮮,吹手技藝高超。于是上報朝堂,夸獎連連。朝廷特頒圣旨,常氏吹手封為“官吹”。這下可驚動不小,自古走在人前吃在人后地位比乞丐還低的下三濫吹手突然間地位飆升,還準予參加科舉。舉縣歡呼,吹手們更是奔走相告,興奮不已,將喇叭頭揚上了天宇。
還是常家人,常文清,1909年生于常石畔,9歲隨父學藝,11歲即能各種吹法?!吨袊褡迕耖g器樂集成·陜西卷》中有這樣一段話:常文清17歲那年,米脂東溝劉家峁大地主姜家大辦喪事,叫了五六個鼓吹樂班,吹手八九十人,尤為姓趙的領班藝人,自恃技術過硬,目中無人,脫下自己的鞋反扣在地,傲慢地環視一周,對同行們挑釁地說:“誰敢把爺爺的鞋翻過來?”言下之意,無人能比過他的手藝。常文清初生牛犢不怕虎,上前一腳把鞋踢翻,拿起嗩吶吹上手,趙老漢吹下手,文清一起用幾個不同的調口和板式吹奏《一馬三條箭》,曲牌換了一個又一個,趙老漢力不從心,氣回去了。從此,常文清名聲四揚。
又是這個常文清,1942年,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的音樂工作者劉熾、張魯等隨河防將士訪問團到米脂,向常文清請教。常文清毫無保留地傳授了《將軍令》《大擺隊》《粉紅蓮》等許多樂曲?;匮影埠?,在1943年迎送成吉思汗靈牌和劉志丹靈柩儀式中,他們將《粉紅蓮》加工、改編成多種民樂演奏的哀樂。1956年,劉熾在電影《上甘嶺》音樂創作中,再一次將它加工為雙管管弦樂隊加大鑼的追悼音樂,成為我國現在通用的《哀樂》。
常家畔常家就是一個嗩吶世家,父傳子,子傳孫,祖祖輩輩無窮盡矣。到后來,由于生長密集,活少人多,不得不遠走他鄉,安塞、志丹、佳縣、子洲……人走藝走,嗩吶也傳遍了陜北各縣。
不光是常家,米脂著名的吹手還有李家溝李家班,城關華嚴寺灣趙家班,班班都身手不凡,而且相互影響相互融滲相互競爭,不繁榮不興盛才是怪事。
2006年5月,米脂嗩吶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的結果
文化是米脂的根。
建縣伊始,米脂就興學興教。元代初期,縣尹馬實建文廟尊儒學,至元十年(1273),縣署主?馮安國在縣治舊上城修建學宮。
文化無法速成,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覺醒愈早,成果愈豐。
第一個永遠是榜樣。嘉靖十四年,米脂縣第一個進士艾希淳,高中金榜第二甲第十七名進士,累官至大明戶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授通議大夫(正三品)。嘉靖三十五年四月,返回故里,開始創修第一部《米脂縣志》,捐資在縣城倉房院辦義學?!耙厝舜髦?,立‘世德坊’于十字街,崇祀‘鄉賢祠’?!?/span>
《康熙版·米脂縣志》記:一代人文蔚起必有所自興。一邑科甲連綿必有所由基。譬如江河之浩瀚也。豈江河之自能為灝為瀚也哉。蓋有源之滋之者也。源深流長。此所以歷千古而為灝為瀚。成斯世揖讓之休。壯一代彬郁之盛。謂非文源之深。有以興之基之老乎。
果不其然,降及有清,光緒年間,三科大比考,連中5名進士,在陜北一時間聲名大振。陜西學臺樊介軒在給光緒皇帝的奏疏中贊譽曰:“各屬文風,推米脂第一?!崩塾嬅?、清兩代,本縣考中進士24人,舉人105人,貢生及讀書出仕者557人?!拔幕h”實至名歸。
1919年,陜北第一所女子專門學校在米脂開辦,率黃土高原女子教育風氣之先。1927年創辦三民二中,與榆林中學、綏德師范并駕齊驅……1939年,袁德新的《陜北社會狀況一瞥》載:“米脂縣城中之文明現象,較之西安亦有過之無不及;故米脂可稱為陜北文化中心?!?/span>
有人說,米脂是有文脈的,脈就在文屏山。米脂古城南靠文屏山,山上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建有鐘樓,內懸重450公斤鐵鐘一口。置鐘人為道光二十五年進士高長紳。據民國《米脂縣志》收錄的《高長紳墓志銘》記載:“捐資改修邑之文屏山文昌閣等廟,而置巨鐘于右,雇人朝夕叩之。蓋俗溺風鑒家言,謂治城南山為睡龍,叩鐘警起,則科甲必連綿?!笨梢?,文脈之說是有根據的。信不信由你。